記者 陳楚珺
趁著剛開學,漢濱區(qū)非遺傳承人馮增惠剪了不少“冰墩墩”的剪紙樣子,為下周溢和小學的剪紙課做好準備。
早在2021年的2月份,馮增慧便著手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創(chuàng)作。“最早是準備冬奧吉祥物的系列作品,參加省手工藝協(xié)會的評展,后來因為創(chuàng)作抗疫系列的作品和恒口示范區(qū)十年追夢的作品就給耽擱了,現(xiàn)在剪‘冰墩墩’和‘雪容融’純粹是因為孩子們感興趣,帶著孩子們一起為冬奧加油。”馮增慧說,自己走到哪兒,剪到哪兒,送到哪兒?粗⒆觽兏信d趣,自己心里就歡喜。
說起“冰墩墩”和“雪容融”,馮增慧有著自己的理解。“‘冰墩墩’偏向男性角色,更陽光,更有力量,你看他透明的外殼,像不像一層有力的保護罩。‘雪容融’的紅圍巾和頭頂上的雪的線條都很柔和,更能突出女性美。”一邊說,馮增慧手中的剪刀一邊上下翻飛,說話間的功夫,一沓“冰墩墩”的紙樣子就剪好了。
不僅是冬奧會吉祥物,每次創(chuàng)作新主題時,50多歲的馮增慧都會變身“新生”,先進行“體驗式”研究學習。剪芍藥時,馮增慧帶上孫女去植物園,觀察牡丹和芍藥花葉上的細微區(qū)別;創(chuàng)作示范區(qū)十年追夢系列作品時,她看小場子、學打太極,刻畫最普通的群眾生活,國泰民安隨之躍然紙上;學習套色剪紙時,馮增慧更是來到大街上,看大人小孩兒穿什么,將顏色搭配銘記于心。“既然能穿到身上,我做成剪紙作品,大家也一定能喜歡。”不斷地琢磨,不斷地練習和創(chuàng)作,馮增慧樂在其中。如今,剪紙已經占據(jù)了她大部分的時間和心力。
多年與剪紙的“親密接觸”,讓馮增慧對這種民間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剪紙最基本要素是圓、尖、方、缺、線,圓要圓如明月,生動飽滿;尖如麥芒,細而挺拔;方如書本,線條明朗;缺如鋸齒,漸次有序。而直插刀法、開口刀法、暗刀法和旋轉刀法等多種刀法則需要根據(jù)創(chuàng)作的主題形象配合使用。在馮增慧看來,這些就像書法中的墨法、筆法、章法一樣,剪紙作為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有著自己的門道。“一把剪刀一張紙,看起來簡單純樸,但入門容易精通難。真正入行了以后,看一眼就能知道是誰的作品。”馮增慧笑著說。
能與剪紙結下不解之緣,馮增慧最感謝的人是已經去世的母親。“小時候遇見誰家接親有喜,我母親就會剪上喜慶的圖樣送去,都是她白天干完活兒晚上剪,看著看著,我也就學會了。”在馮增慧的記憶中,紡線繡花、種地賣菜,母親那雙勤勞靈巧的雙手仿佛無所不能。
“我媽媽也是隨母學藝,她擅長剪蝴蝶、花卉、瓜果,以折剪為主。她的剪紙花樣變化多,構圖新穎,刀法流利,線條明晰。取材小,但都很富有生活氣息。1989年,她獲陜西省藝術節(jié)民間美術特色獎,被選送澳大利亞國際文化交流展出,后來多次參加省、地、區(qū)的展覽獲獎,作品被編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剪紙》卷。”正是因為母親一路來的鼓舞與激勵,后來的馮增慧才在剪紙中收獲了諸多樂趣與成就。
“我說話很快,看著是個急躁的人。但剪紙時我能一坐一整天。”馮增慧說自己開過食堂、做過理發(fā)師,母親去世后,唯有剪紙時她才能從沉痛的思念中脫離出來。此后,她便放棄其他工作,專心剪紙。
隨著這些年獲獎作品越來越多,來找馮增慧教剪紙的人也是絡繹不絕。培新小學、安中高新分校、江南幼兒園……教學對象不同,馮增慧的教學方法和內容也不同,不變的是,馮增慧一直從身邊的人和事物中獲取素材。
冬奧會主題結束后,馮增慧計劃著創(chuàng)作《本草綱目》主題的系列作品。“這幾年安康的中醫(yī)藥產業(yè)欣欣向榮,我也想為咱們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的發(fā)展盡一份心,出一份力。”馮增慧說,無論題材怎么創(chuàng)新,自己剪紙的出發(fā)點都是腳下這片土地,是身邊的人和正在發(fā)生的事。而這,也是自己從不會靈感枯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