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盛勇
時間是在44年前,一個風和日麗的3月天的傍晚。安康城南,安康師范學校后的陳家溝地方。那是一片郊區(qū)農(nóng)民集體所有的桃花林。獨自坐在綠毯子樣開著淡紫色碎花的婆婆納草地上,我像一個窮漢,突然間撿到了寶貝。手持文選教材里,孫犁先生一篇頗合胃口的溫情文字名字叫《紅棉襖》:他帶著一生打擺子病的小戰(zhàn)士夜宿一老鄉(xiāng)家里,因為被子又破又薄,家里16歲的小姑娘干脆脫下自己的紅棉襖給戰(zhàn)士蓋上。故事仿佛一束夕陽之光,瞬間照亮了青春的星空。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哦,文學作品原來可以這么寫呀?不加修飾的客觀描寫人物、對話、景物�?粗拖窨措娪�,自然輕松的,就直接把人帶入場景中了……要這樣子寫法,豈不是自己也可以把生活中的故事寫出來嗎!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朋友聚會時,因為我這比較小眾的姓氏,引起一位在座某出版社老出版家韓先生的興趣。席間,他滔滔不絕地說起了孫犁。而話題的緣起,居然是小說《鐵木前傳》里的人物,木匠“黎老東”。這讓他在席間有了一位具有“共同語言”的傾聽者。他說用現(xiàn)在的話說,年輕時候,就是一個狂熱的“孫犁鐵粉”。大學優(yōu)秀等級的畢業(yè)論文,是評論《鐵木前傳》的。最后,我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壇,孫犁先生,為人最是低調(diào),他不在乎文壇的是是非非,也不在乎評論界說家長里短。他原是帶著一定文藝理論功底進入創(chuàng)作的,故他的作品,才百分百的不枝不蔓、詩意又干凈。他是受魯迅影響比較多的作家,他寫根據(jù)地、解放區(qū)的農(nóng)民,寫他們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對子弟兵親人般的愛,延續(xù)和開拓了魯迅所開創(chuàng)的鄉(xiāng)土題材,寫了生活在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堅定跟著黨走的具有新思想的新農(nóng)民。在文學史上,他可以說是以一個短篇小說《荷花淀》,幾乎奠定了自己崇高的文學地位。而且,這個位置一直以來都很顯赫!而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在塑造多樣個性人物方面,在思考農(nóng)民問題的深度方面,成就和柳青長篇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差不多突出。這篇《鐵木前傳》,堪稱新中國中篇小說的范式之作,是當代中篇小說的發(fā)軔之作。
有朋友曾經(jīng)說他從我的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大地上的燈盞》里的記人散文《職業(yè)獵人》里,從去年發(fā)表在《安康日報·文化周末》上一篇紀實散文《草甸露營》里,能看到我是受到孫犁先生影響的。這個說法,令我感到欣喜的同時,又覺得非常之慚愧。之所以這么說,是年輕的時候,一度確實是遍讀過孫犁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孫犁先生作品的“鐵粉”。而就我后來跟文學若即若離的關系來說,仍然只是個文學的業(yè)余愛好者角色。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確實作過一段時間的文學工作。在文化館,寫小說、寫散文、寫戲劇、寫歌詞、寫曲藝作品,干過兩年油印文藝刊物的編輯。但90年代初,見著名作家路遙病逝、單位一同事因為家庭負擔太重,無錢治病早逝,遂斷念停薪留職下海干過三年。再回頭,干脆去干了語文教研、文化行政和旅游工作。后來發(fā)表在報刊上一些所謂散文隨筆作品,多是為推介我們處于起步階段的旅游工作,是工作日記的延伸。自己思量著為挖掘傳播地方的旅游資源而寫的。充其量,是屬于給未來導游解說提供的景區(qū)景點介紹、亦多地域歷史資料挖掘。作品數(shù)量雖不少,但自感尚不足夠得上文學的臺面。
準確地說,我是在比較多地讀過孫犁作品后,受到他詩情畫意的、質(zhì)樸素凈風格的影響后,自然而然地打上了一些他印記。而孫犁作品于我的影響,則更像是一種精神圖騰。他的創(chuàng)作思想,指導了我的作文和做人。先生對我是如一種宗教教義或者文學教父的存在。這種影響,是如影隨行地深植骨髓。
從一篇作品而愛上他,20世紀80年代初,我狂熱地搜羅并讀了所能見到孫犁的所有作品。先是收在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現(xiàn)代散文》里寫一個農(nóng)民的《邢蘭》,他貌似猥瑣、瘦弱,但他是看到了在中共領導的解放區(qū)的光明前途,他有了改變命運的希望,才不分白天黑夜地熱心于抗日事業(yè);《相片》里的女人,執(zhí)意要把自己從《良民證》上撕下的在敵人刺刀下被迫拍攝的照片寄給丈夫,以此激勵丈夫的殺敵決心。之后,是詩一般的短篇小說《荷花淀》《蘆葦蕩》《藏》,再就是《蕓齋小說》和十部散文隨筆集,再就是《孫犁文集》。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還從廢品收購站撿回一本作家出版社初版的《文藝學習》。
買到他的文集是1983年,那時候我已經(jīng)畢業(yè)在鄉(xiāng)村小學教書。當年我們陜南巴山腹地農(nóng)村交通很不方便。我所處的鄉(xiāng)村,位于鄂、渝、陜?nèi)〗唤绲拇笄锷嚼�。一個晚秋晴朗的周末,與一位同事,徒步八十多華里。直到天黑時分,我們才走到鄰省湖北竹溪縣。我有個習慣,凡到一個新地方,必進書店買書來作紀念的。次日逛街,在竹溪縣新華書店,我見到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整套石綠色封面的五卷本《孫犁文集》和一本《孫犁作品評論集》,如獲至寶。那時候,月薪只有34元,我?guī)缀跏莾A囊而出,買下了這套書。出門一趟,別的啥都沒買,當我一包書背回學校,幾個當?shù)氐耐露加X得是好稀奇好奢侈的事情。
那年月,夜晚照明還沒有電。偏僻鄉(xiāng)村的冬天是寂寥的,冬夜則更甚。年紀二十出頭的我,在整個冬天里,在一間不足八平方米的土墻房子里,就著玻璃罩子的煤油燈,熬夜細心讀完了厚厚的五卷先生的文集。透過那一百多萬鉛字,我想,我是清晰地讀懂了一位由鄉(xiāng)村小知識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紅色作家、一位熱心扶掖文學新人的編輯家、一位溫厚靜穆、正直善良、多才多藝、生性孤清、個性孤僻的長者。
我牢牢記下先生的教誨:“作文難,做人更難!”先生說:“你要感覺名利老是在誘惑你,就寫不出藝術品”。先生說:“人之一生,或作家之一生,要經(jīng)受得清苦和寂寞”。這些話,一直在警示著我,被我奉為做人作文的至理名言。因此愈加敬重先生的人品和文品。先生的作品,素凈、清新、自然而真切,沒有雕飾的痕跡和架子。字里行間,無不折射出先生高潔的人格魅力。讀先生的作品,能使我在煩躁狀態(tài)中寧靜淡泊,心態(tài)平和,從而擯去雜念,遠離對利益追逐的煩擾,淡化對人對事的戒備、消釋苦惱,從而達到心地的純潔、靜化、釋懷。悟先生的作品,我知道必須寫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和真心的話,而不必去追求花里胡哨的套話、假話、空話。
個人對孫犁作品的看法,愚認為,在整個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孫犁先生是絕對不朽的。他是用他的全部創(chuàng)作實踐,還原了一個事實真相:作品的文化價值,就是作家人格的社會價值。他用作品向今天的人們證明或者是講述了一個真理——無論什么題材的作品,都準確地傳達著歷史的真實面目,都是和作者客觀公正的價值取向和作者的良知、處人待事的人品標準是高度一致的。
孫犁先生離開文壇23年了。翻查日記,在2002年7月13日寫著:“說實話,聽到前日孫犁先生病逝的噩耗,我內(nèi)心里很平靜。不知道為什么,對一位自己崇敬人的離世,我竟會這樣的漠然!思來想去,只是覺得,過去,他遠在津門,我無緣造訪,但在我心里是真正惦念著他的。他辭世了,但他在我心目的地位,不曾有絲毫的動搖!更何況,我相信,他的作品,遠比其血肉之軀的生命,更具活力。若說先生是不朽的,那么先生的作品,更是一座高山仰止。在心里說,您要叫我說出一句‘愿先生的在天之靈永遠安息!’這類人云亦云的套話,先生的在天之靈也一定是不愛聽的喲!”
賞讀孫犁先生文章,讀出的是先生身上山高水長,傳承著的一派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華古君子之風,是長者之風,是永恒的國士之風,值得我們永遠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