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的教育狀態(tài),從媒體的報道中很可以看出些端倪來。
一說到安康學生,很多外地媒體的首選稱呼為“山里娃”,一副理所當然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提起安康教師,那些不時見諸報端的教師惡行很快映入腦海。這雖然不能代表安康教育全景,但卻讓外界因此有了解讀。
安康教育資源匱乏,教學成果在全省并不占優(yōu)勢,卻有逐年成為外媒新聞富礦之勢。誤會在所難免,這并不影響安康走自己的路。這些年來,在有限的條件下,安康很多地方其實還是進行了不少探索與嘗試。比如早在7年前,紫陽就開始實行城鎮(zhèn)教師幫扶農村薄弱學校制度,7年來共有400名教師送教偏遠學校。今年秋季開學,旬陽首批62名教師也開始到交通條件差、年齡結構老化、學科配置不均衡的學校開展為期兩年的交流輪崗。
教育資源均衡化發(fā)展,是當前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農村與城市教育方面的差距,在安康表現得格外明顯。老師都想往城里調,農村優(yōu)秀教師隊伍越來越萎縮。特別是一些初小教學點,學生和教師的學習工作質量都讓人擔憂。把城里老師交流到農村開展“教育扶貧”,讓農村孩子也有機會享受到和城里一樣的教育,不失為一個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的好辦法。
從紫陽的7年實踐中,能看到教師下鄉(xiāng)對學生、教師乃至教育本身的帶動提升作用,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好老師下來了,孩子們有幸沾到了一星半點,農村娃就成了城里娃嗎?他們的學習條件、家庭環(huán)境、思想和眼界就能得到徹底改變嗎?
不只是農村和城市不一樣,在安康中心城區(qū),僅僅因為一條漢江的阻隔,江南和江北的教育就存在諸多不同。這其中固然有歷史因素,但至今仍有很多政策不過江,也是不爭的事實。安康的教育困境,要均衡,更待破局。
不從安康走出去,不知道安康到底有多貧窮和落后。讓所有安康孩子都有走出去的機會與希望,是安康教育存在的意義。那些留在安康一起見證歷史的人,更需要良好的學識素養(yǎng)和開闊的智慧胸襟。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無法改變,改變安康只能從人開始,從教育起步。
教育破局,安康該認清自己。一個經濟欠發(fā)達的山區(qū)市,有著跨越發(fā)展的萬丈雄心,也有著不得不承認的天然短板。長期久居深山,對人思想狀態(tài)的禁錮根深蒂固,但現代技術手段,讓教育受地域局限的制約越來越小,這是安康教育的機會,錯過這一輪,不知道要被甩多少年。如果人的競爭力再跟不上,加上本就偏弱的環(huán)境因素,安康的理想,實在難得有實現的機會。
在對教育的態(tài)度上,安康明顯可以再用心些。與安康毗鄰的湖北,驚聞安康高中生每周還能休假,初中生居然是雙休。這一驚詫,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湖北的教育質量高,實在是拼出來的。不只是老師和學生拼,所有家庭都把孩子上學當做一件大事,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全力以赴,這才造就了這么多年的輝煌;蛟S這種拼法不那么科學,卻值得安康教育適當借鑒。付出不一定有收獲,付出少,收獲少卻幾乎是一定的。
還有一個明顯的對比,就是很多家長似乎心氣不足。孩子有書讀、有個大學上、將來能找個工作養(yǎng)活自己就行了。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終究的道路,但對家長、老師和學校而言,鼓勵孩子更優(yōu)秀,應該是一件終身的事情。做得更好,不僅是對孩子的要求,還是對家長、老師、學校和整個社會的要求。有了這樣的思想和決心,才會有走得更遠的心志。山里的景色再好,也有必要出去體會平原的遼闊。
安康城區(qū)教育資源整合,雖然還在艱難的行進中,已讓不少人抱著莫大的希望。農村和縣區(qū)這個更廣泛的范疇,才是安康教育奮起的根基。內部均衡只是在自家屋里進行騰挪,達到與外部和整個社會的協調一致,更應該成為安康教育致力實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