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思琪
王牌制作班底、戲骨云集的《如懿傳》,以充滿爭議的口碑證明了:所謂的“劇王”是個偽命題,唯有好故事才能夠真的接得住觀眾的期待。《如懿傳》最大的問題即是分裂,劇情在反瓊瑤、反瑪麗蘇與傳統(tǒng)言情套路與白蓮花之間不斷跳戲,包裹了一層萬艷同悲的皮,戳開卻是一個古裝偶像劇嫁接后宮里家長里短的老舊故事!度畿矀鳌氛娴慕沂玖藢m廷結(jié)構(gòu)之惡,還是勸百而諷一?倘若觀眾難以感受“蘭因”,“絮果”自然也只能是空中樓閣。
“精分”的《如懿傳》:反瓊瑤與白蓮花之間疲于奔命
有觀眾這樣概括:“作者既要有自己的主線,又想符合歷史劇情,結(jié)果成了個四不像,集中體現(xiàn)為一個總喜歡自作多情的如懿”,如此評價并非全無道理!度畿矀鳌返墓适伦層^眾難以進入,就在于它的反常識與反復(fù)無常。
《如懿傳》冠以良心劇、正劇范、嚴肅向等標簽,自己首先僭越了規(guī)則、冒犯了注重歷史感的觀眾;其次,一些摳圖鏡頭、場景與服裝顏色之間的不協(xié)調(diào)是硬傷。講述一個廢后(失敗者)的故事可以嗎?當然可以,但就不要一味宣傳歷史向與還原度。既然標榜是一曲封建女性的挽歌,就要真的亮劍,如《使女的故事》直指殘酷真相,而不是為它披上美好愛情的外衣;要表達抗爭就先站起來,同樣由鄔君梅與陳沖出演的《末代皇帝》,文秀選擇離婚、真的過起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如懿手中的刃揮向的仍然是同為宮廷斗爭受害者的其他妃嬪,最后心灰意冷的頓悟就更顯突兀。
女人自幼被拘束一方,這籠子是男人編造的,最后卻要怨女人比壞斗狠,卻從未有人見到她們的不自由。原著作者兼此劇編劇的流瀲紫想要塑造一個反瑪麗蘇與瓊瑤套路的女主角,但她的想象力仍囿于女性的命運是子嗣,墮胎、殺嬰、不育作為女性宮斗的“三板斧”,她試圖打造的清宮帝后婚姻圍城,不經(jīng)意間折射的是一縷冰冷的仇女與厭女情結(jié)。
宏大野心與貧瘠文本之間的斷裂造成了《如懿傳》的割裂感。撕裂最大的一處即是,婚姻圍城仍不過是家長里短、貼了皇家貴胄閃片的婆媳妯娌之爭和夫妻生活里的無奈與齟齬,究其根本是履行契約,所以我們看到了榮升太后的甄嬛再次下場攪亂后宮、為難皇后、趁機把攬大家庭的話語權(quán);看到了遞風涼話、挑撥關(guān)系的嬪妃們;看到了在母親和妻子之間兩難全的皇帝。一旦《如懿傳》試圖拔高自己就顯得蒼白無力:想要揭露封建女性所受的迫害、進而想要達到凈化觀眾的效果,這一設(shè)定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不靠情愛美化、揭露壓迫與被壓迫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殘酷真相。
然而《如懿傳》處處透露著偶像劇套路,比如第二集大婚之夜,弘歷來到青櫻房內(nèi)悄悄告訴青櫻,她是自己選的人,第一夜也要與青瓔在一起。這很符合“雙潔黨”要求:彼此的人生當中有且只有喜歡過對方一個人的“土味”偶像劇套路,這上演的不正是瓊瑤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甜膩戲碼嗎?然而轉(zhuǎn)身間,弘歷的深情、純情人設(shè)馬上又變得陰沉多疑,劇情強行設(shè)置戀愛禁忌:因為愛如懿所以要遠離如懿、因為想保護如懿所以要放她在冷宮,只不過是強行設(shè)定的“愛無能”——他不是不愛,是不能愛,更是反常識。
因此,我們看到在瑪麗蘇、瓊瑤劇和反白蓮花人設(shè)之間疲于奔命的“如懿”,她的面目始終是模糊的,一邊是“我不想進宮、不愿參與宮斗、我一生別無所求”,一邊卻是“但皇上非要我、他愛我、我也只要兩相知”,正是一個形象單薄的“瑪麗蘇”,后期的黑化只能說是“精分”。況且,目前周迅和霍建華的對手戲化學(xué)反應(yīng)基本無,青梅竹馬的感情還不若如懿與海蘭的姐妹情動人,觀眾感覺不到“蘭因”,那么接下來的“絮果”也只能是空中樓閣,被強行灌輸?shù)挠^眾是難以共情、產(chǎn)生惋惜之感的。
《如懿傳》或許可以成為一部中規(guī)中矩的劇作,但終究難以稱為是一部精品劇,它與良心劇的距離是一個好故事。
“劇王”的誘惑與觀眾的“背叛”
對于被大數(shù)據(jù)算法統(tǒng)攝的熱度衡量標準來說,“劇王”的誘惑——現(xiàn)象級IP續(xù)作、一眾戲骨演員加盟、王牌制作班底護航,足以讓劇作方愿意鋌而走險,但失去了流暢講述故事的基本功,到目前為止非?上,《如懿傳》沒能給我們?nèi)魏误@喜,一手好牌被打爛,承載的期待愈高、被觀眾捧得越高,也會被摔得越狠。
作為一個大眾文藝作品倘若無法讓人進入故事、產(chǎn)生共情,還要怪這屆觀眾不行嗎?究竟是觀眾審美貧瘠,還是劇作匱乏?拋棄懷舊所帶來的美化效果、摘掉粉絲愛屋及烏的濾鏡,諸如“再忍幾集”“忍過x集就可以”,如此理直氣壯向觀眾不斷索要“再多一次機會”的作品,我們能稱之為真的精品劇嗎?要知道同為群戲、娓娓道來的《紅樓夢》,甫一開場各色人物便鮮明地立在那里。何況《如懿傳》選擇了一種最為“趕客”的開篇方式,配色濾鏡、服道化等所帶來極大的沖擊,觀眾自然沒有義務(wù)保持忠誠。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網(wǎng)絡(luò)民主性改變著觀看的權(quán)利,“拍什么我們就看什么”的電視機時代已經(jīng)遠去,文化產(chǎn)品可替代性選項不斷地被拓寬,如今的觀眾也愈加聰明,他們已經(jīng)不是遇到“渣男”總是喜歡給機會的“小白”觀眾了。妄圖去教導(dǎo)觀眾、對自己單一趣味洋洋自得只能收獲尷尬。更為危險的評價標準是為了反對而去支持,因為反對快節(jié)奏就須得忍受節(jié)奏拖沓、套路重復(fù)嗎?因為反對宮斗贏家的故事,就須得不經(jīng)辨別全盤接受內(nèi)部割裂、矛盾的一種演繹嗎?堅守與不迎合的標準就是“與時拒進”這么簡單嗎?過度拔高《如懿傳》、強行賦予其中并不存在的品格,同樣讓我們失了“就事論事”的評價標準。
周迅扮演的15歲的少女青櫻是這場爭議中的一處風暴眼,延伸至“女演員是否不能老”這個大眾甚為焦慮的問題。確實,少女臉審美指向的是市場的畸形,背后是男性中心審美的霸權(quán)、進而內(nèi)化為女性自我捆綁的繩索。消費社會中琳瑯滿目的廣告,只在告訴消費者們一件事:要逆轉(zhuǎn)時空,要不留痕跡,要永葆青春。尤其在國產(chǎn)電視劇中,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女人的故事是“被放棄”了的。女性形象在大眾影視作品中是一個巨大的斷裂,女性角色只有低齡化的“傻白甜”與去性別化的老年人,講述得體的中年女性的故事基本還是一片空白,我們熒屏里上演的多是玻尿酸撐起的少女甜寵、少女暗戀、少女修仙。
女演員楊蓉這樣回應(yīng)觀眾對她“角色一味裝嫩”的指責:“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影視環(huán)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我們這一波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著少女人設(shè),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我渴望轉(zhuǎn)型……更怕轉(zhuǎn)型后,我被定義為中年女演員,跟那一波我崇拜的女演員一樣成了‘非常有名非常美但沒有戲演’的演員!笔袌稣f觀眾喜愛,觀眾說制作沒有空間,演員說創(chuàng)作不給機會,仿佛一個源頭難溯的死循環(huán)罩住了女演員這片天空。
孫儷的《那年花開月正圓》《羋月傳》和周迅的《如懿傳》,長篇巨制里女演員都是從少女時期開始扮起,用嘟嘴和演技強撐,我們難免會想問上一句:為什么不能找一個小演員來出演?但既然選擇了扮嫩就要有面對質(zhì)疑的覺悟。當粉絲拿著放大鏡、保存每一幀周迅演技爆發(fā)的時刻來試圖證明她還是那個靈動少女“果兒”的時候,這場盛大的自欺欺人,不正落入了他們原本極力反對的審美圈套嗎?不正是服膺于少女感才難得的偏見嗎?不正再次加固著刻板印象嗎?如果說不能欣賞每個年齡的魅力,報復(fù)性地扼殺一切少女感,同樣是加之于女性身上極大的不自由。女演員如果沒有拒絕扮嫩的勇氣,那么她們自然沒有老去的自由。
《如懿傳》浪費了周迅,周迅也沒有成全《如懿傳》。她是靈動的、鮮活的、被視為“天賦派”的演員,但《如懿傳》里面孔模糊的如懿恰端起了一副波瀾不驚的贏家臉,觀眾自然選擇不買賬。當然,故事現(xiàn)在也只是掀開了一角,蓋棺定論或許為時尚早,但同樣也沒有道理以后半部分預(yù)定的精彩便取消前部分的難如人意。
這也提醒著劇作方,經(jīng)不起“劇王的誘惑”,尤其宣傳與呈現(xiàn)質(zhì)感之間懸殊的差異、進而造成了觀眾觀看前后巨大的心理落差,就要做好會被觀眾“群嘲”“背叛”的覺悟。